华夏女子与美玉的缘分,早在商周的甲骨上就刻下了最初的纹路。那时的巫祝将玉雕琢成璋与璜,认为玉石吸纳了山川精魄,能通神谕。当先民在甲骨上刻下 “女” 字时,或许早已预见,千万年后会有无数父母,将温润的玉字嵌入女儿的名姓,盼她们如瑾瑜般光华内敛。
“珩” 字总让我想起《诗经》里的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位佩戴着弧形玉饰的少女,名字里藏着古人对君子之德的全部想象。珩是古代玉饰顶端的部件,行走时与佩玉相击,声如环佩叮当,恰如教养良好的女子,言行举止皆有清越之韵。西晋时有位叫珩的才女,善弹箜篌,传闻她抚琴时,琴弦震颤的频率竟与玉佩共鸣,时人谓 “玉音绕梁”。
“珝” 字常被误认成 “羽”,实则是古时诸侯朝聘时所持的玉圭。唐太宗曾将珝玉赐给房玄龄之女,玉上阴刻的缠枝纹至今仍在西安博物院的展柜里流转着青光。这个字后来化作女孩名,带着 “持玉朝见” 的典故,暗合着父母对女儿 “怀瑾握瑜” 的期许。现代有位古籍修复师名唤 “珝之”,她说每次在宣纸上题下自己的名字,都像在触摸千年前的玉质肌理。
最动人的玉名莫过于 “琙”。这个在《说文解字》里被释为 “玉器也” 的字,曾出现在南宋的嫁妆清单上。临安城的绣娘为女儿取名 “琙娘”,陪嫁的樟木箱里,除了云锦嫁衣,还有一方传家的白玉琙。玉上沁出的枣红色,是时光吻过的痕迹。如今在江南水乡,仍有老人记得,给新生女婴取名时,要将写好的 “琙” 字压在玉锁下,待满月时取出,寓意 “玉字护身”。
看现代父母为女儿起名,仍能遇见那些带着玉质光泽的字眼。有的将 “珩” 与 “川” 结合,取 “佩玉临江” 之意;有的把 “珝” 嵌在双字名里,如 “珝棠”,似见玉树琼花。这些名字在户籍系统的代码间流转,在幼儿园的点名册上闪光,像无数枚微型玉佩,串起了从商周到当下的文明长链。
当 “琙” 字被母亲轻轻念出时,襁褓里的婴儿忽然睁开眼。她瞳孔里映着台灯的光晕,像含着一汪初融的玉髓。这个刚被赋予名字的生命,从此便与那块温润的石头结下了不解之缘 —— 她会在成长中渐渐懂得,自己的名字里藏着山河的精魄,藏着先人的凝视,藏着所有关于美好的隐喻。
看完还有疑惑?起名网老师在线为您解答!
2022位用户正在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