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泠珩” 二字,初读便觉清风拂面,再品更见玉色温润 —— 没有俗名的喧嚣,亦无生僻字的晦涩,仅两字便凝萃了山水之灵与君子之德,如古卷中走出的意象,在唇齿间流转时,自带千年文化的清辉。若细究这两个字的源流与意涵,便会发现每一笔画都藏着中国人对 “美” 与 “德” 的深层追求。
先观 “泠” 字。《说文解字》释曰:“泠,水。出丹阳宛陵,西北入江。从水令声。” 其本义是江南的一条清泉,因水质清冽、水声清脆而得名。后来 “泠” 的意涵逐渐延伸,既指自然之清 —— 如王维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的泠然之境,泉水叮咚间,满是山林的静谧与澄澈;也指声音之清 —— 如柳宗元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的琴音,弦声轻扬时,似有霜风穿林、月光落涧的清越。这种 “清” 不是冷冽的疏离,而是如晨露沾草般的温润,如竹影扫阶般的雅致,恰是中国人推崇的 “雅正” 之气。古文人常以 “泠” 自喻,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 的淡泊,嵇康 “手挥五弦,目送归鸿” 的旷达,皆可与 “泠” 的意境相融 —— 它代表着不随世俗沉浮的清醒,不被功利裹挟的纯粹,是心灵深处的一方清凉天地。
再赏 “珩” 字。同样出自《说文解字》:“珩,佩上玉也。所以节行止也。从玉行声。”“珩” 是古代君子佩玉的核心部件,为横置的长条玉饰,串联起组佩中的琼琚、琼瑶,行走时玉饰碰撞发出 “珩珩” 之声,既显礼仪之雅,又能 “节行止”—— 提醒君子言行有度、步履从容。在传统文化中,玉是 “君子比德” 的象征,《礼记・聘义》载孔子言:“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坠,礼也。” 而 “珩” 作为佩玉的灵魂,更承载着 “德与行” 的双重期许:玉之温润是内在品德的外化,行之有度是外在修养的体现。《诗经・郑风・有女同车》中 “将翱将翔,佩玉琼琚”,描绘的便是女子佩戴珩玉、步态优雅的模样,这里的 “珩” 早已超越饰品本身,成为美好品格的符号 —— 它不张扬,却自带光芒;不刻意,却尽显端庄,恰如君子 “温而厉,威而不猛” 的气质。
古人云:“名者,实之宾也。”“泠珩” 二字,从来不是简单的符号,而是一份跨越千年的文化馈赠 —— 它藏着江南的清泉,藏着君子的佩玉,藏着中国人对 “美” 与 “德” 的永恒向往。当我们轻声念出这两个字时,便是与古人的审美对话,与传统的精神共鸣,让那份清灵与温润,在时光中永远流淌。
看完还有疑惑?起名网老师在线为您解答!
2022位用户正在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