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姓在长达三千多年的历史上,尽管是“敬发千枝归一本 ;,拥有比干这一共同源头,但在发展中,又有不少别的姓氏融入进来,或者改姓为其他姓氏。于是乎,在林姓庞大的姓族内部,便又有了与其他姓氏的联宗之谊。
相传,东周初年时,周平王有个名为林开的儿子,因为生母不是平王的正妻而没有继承王位,林开的后代,后来为了纪念这位祖先,便以他名字中的“林 ;作为姓氏。这样,在林姓的主源之外,便又有了这样一支尊奉林开为祖先的人。
北魏时,当朝的统治者出自鲜卑族,族人姓拓跋、步六孤、丘穆陵、侯莫陈、胡口古引等,大都是两字或两字以上的姓氏,与汉族姓氏完全不同。至孝文帝时,为了消除民族间的界线,下令把鲜卑姓氏改为汉族姓氏,其中一些姓“丘林 ;的人,便被改为林姓,后来,这支来自鲜卑族的林姓人进一步与汉族人融在一起,成为林姓大家庭的一个组成部分。
唐代,福建建州一带生活着一些姓林的少数民族,他们以蛇作为图腾,被认为是“蛇种 ;,其实,所谓的“蛇种 ;也就是信奉蛇的部落,与炎黄子孙信奉龙一样。况且许多人还有龙、蛇并称的习惯,或者把龙称为大龙,把蛇称为小龙。可见,这支林姓人显然是炎黄子孙的一个分支,他们的姓氏也应与炎黄二帝有渊源关系。特别是在唐代以后的史书上再也见不到对他们的特别记载,因此可以相信,这时的他们已经完全融入到炎黄子孙中。
上述出自林开、鲜卑丘林、建州蛇种等不同支派的林姓,从血缘上看都与大多数林姓人所尊奉的始祖比干没有关系,但又确实以林为姓,由此可见,关于林姓的来源还是复杂的,能够拥有今天的地位和影响,应该是各支林姓人共同繁衍发展和努力的结果。
上述与比干没有血缘关系的林姓代表了林姓宗族内部血统源流的一个方面。在另一方面,又有不少不姓林的人承认与林姓有同宗关系,这些人主要来自王、李、孔、柴、萧、沈、叶、尤、钟等姓中,与林姓各有一段特殊的关系,如王姓的一些人自称是比干的后代,姓氏的来源与比干的“王子 ;身份有关,后来便以王为姓;李姓与林姓的关系则一直追溯到人类的共同祖先黄帝,以及在明代时福建晋江的一支林姓人为了避祸的缘故改姓为李;孔姓人尊奉的祖先是商朝末年的微子启,而微子启正是林姓祖先比干的侄子,二姓的血缘关系尤为相近;柴姓中居住在江西都阳的一支,原是在唐初由林姓改姓而来的,至五代后周时又有一些人复姓为林;萧姓与孔姓一样,源出商末的微子,自微子以上,则又与林姓同宗;沈、叶、尤姓同尊少昊金天氏玄嚣为远祖,而林姓同样把玄嚣当作在黄帝以下的另一位重要祖先,因此也有血统的认可;钟姓则尊奉玄嚣的孙子高辛氏帝誉为远祖,而帝誉正是林姓始祖比干的始祖契的生父,血缘关系尤不一般。所以,通过以上这些与林姓有同源关系的姓氏考察可知,林姓与这些姓氏都有血统上的近似或认同,因此才会有同宗之谊。甚至直到今天,当林姓与这些姓氏的人聚集在一起时,尤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这种亲切感无疑是发自于天性,带着与生俱来的认同。更有甚者,林姓还与其中的一些姓氏联合编纂过家谱,组织过共同的宗亲会,诸如《清源林李宗谱》、《鄱阳柴林宗谱》等还一直流传至今,设在菲律宾的林、萧、沈、叶、尤、钟“六兰 ;宗亲会更是名扬海内外。
血缘与宗族,本来就是两个无法割裂的概念,有了血缘上的认同,才会进一步有了家,有了宗族,今天,无论你生活在什么地方,无论是姓林还是已改姓李、柴,或者早已姓孔、王、萧、沈、叶、尤、钟,但共同的血缘关系将是永远无法改变的。推而广之,我们普天下的炎黄子孙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看完还有疑惑?起名网老师在线为您解答!
2022位用户正在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