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漂洋过海定居台湾
在台湾.罗姓也是大姓之一,居民遍布全省许多地方.其中尤以高雄、屏东等地最为集中。他们大多是来自广东梅州等地的客家人,同时也有一些由福建迁入。广东梅州迁往台湾的罗姓人口,以梅县、大埔为多。梅县最早迁往台湾的罗姓,系罗启芳父子.他们于清乾隆间迁往台湾府北部淡防厅内港武涝湾,其后,留居梅州的启芳子孙有近20人相继迁往台湾.大埔湖寮罗氏十二世罗仕超的儿子罗宗珊,因游学台湾而定居那里,后坪上、塘唇、河头等房裔孙于清初陆续迁往台湾的高雄、屏东等地居住。
在台湾苗栗县大湖乡有一座罗公庙,它是为纪念抗日救国的先烈罗福星而于1953年建成的高七层的纪念塔,塔前有祠.罗福星原籍广东,幼年随祖父迁台,居苗栗一堡,以后在厦门加入同盟会,参与广州黄花岗之役,重伤未死。1912年受孙中山之命返台组党.以苗栗为中心活动.为日本侵略者所捕,翌年3月被处纹刑,时年仅31岁.事后日本人隐没了他的尸体,株连极众。台湾光复后,1945年始觅得骸骨安葬。苗栗县苗栗镇至苗里丘陵上有福星山公园,园中有1974年建立的罗福星半身铜像.
二、蜚声坤甸的罗姓苗裔
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广东梅县石扇堡人罗芳伯由东江经广州出海,迁于坤甸.他以教书为业,颇为当地华侨器重.华侨多以采金为业,且都是天地会的人.罗芳伯对华侨子弟殷勤课读,很为人所称道.两年后,他转业做起黄金买卖,天地会拥他为老大哥,他便跃居为群龙之首。
东万律以产金出名,又因地处海滨,常有海盗光顾.罗芳伯为整个侨社安全养想.首倡联合自卫,众人纷纷捐资购买枪械军火,组成武装团体,他成为这支武装力量的当然统帅.这时,婆罗洲土人内部发生叛变.土王苏丹求助于罗芳伯,罗芳伯一举击溃叛军主力,很快平定了叛乱.
罗芳伯经此战役,声威远播,尤其是土人,闻风丧胆。罗军所到之处,叛乱者诚心降服,先后被招降的土人达数万。苏丹感激不尽,对罗芳伯言听计从,经常邀他进宫.但他并不以此满足,深感侨社地区无独立自主权的掣肘。他的心意终被苏丹所察,便割让土地数百里让他分治。
为了独立经营,罗芳伯召集侨社中德高望重的人物,表达他多年的心愿,建立起一个独立民主的国家,定国体为—兰芳大总长制,年号就叫“兰芳 ;,时为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他还大胆标新立异,独创民主共和的政体,众议“罗芳帝国 ;的国名和“罗芳国王 ;的尊号,都被他否决,连“罗 ;字他也认为含有独裁世袭的毒素,而改为“兰 ;字。最后,他把共和国的最高首长定名为“大唐总长 ;,而且必须经民主选举.他当选首任大唐总长后,格尽职守,使兰芳共和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富足景象。
兰芳十九年(1795年),罗芳伯积劳成疾而逝。
除上之外,罗姓人在东南亚及欧美都有较为广泛的分布.他们为了加强同姓宗亲间的联谊和团结,还成立有同姓宗亲会等组织,使罗姓成为一个具有世界影响的华人姓氏之一。
看完还有疑惑?起名网老师在线为您解答!
2022位用户正在咨询